新媒體并非新興或者新型的媒體的統稱,新媒體應該有其相對準確的概念。新型的媒體或者新興的媒體都是新媒體,是比較狹義的概念,而且這種概念不能滿足新媒體發展的需求,更不利于行業的交流溝通。故而,業內經過對媒體的研究、大量市場數據分析,以及縱觀業內對新媒體認識看法,結合消費者的觀點,總結出新媒體相對準確的定義。此定義,在一定調研基礎上得出,非強加概念,希望供業內人士交流,等待市場的考驗。同時聲明此概念并非一刀切式的界定,希望這個概念能促進行業深層次交流同時帶動行業新發展,此概念也隨著這個行業的發展變化而發展進步。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手機網絡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新在哪里,首先必須有革新的一面,技術上革新,形式上革新,理念上革新,筆者認為后者更重要。單純形式上革新、技術上革新稱為改良更合適,不足以證明其為新媒體。理念上革新是新媒體的定義得核心內容。至于市場上那些以是否具備互動性來界定新媒體與否,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觀點。是否具備互動性,是個別性問題,不具備普遍意義。筆者認為可以以個別性識別新事物,但是不可以其來定義事物。
關于新媒體的定義林林總總有十多種,而被劃歸為新媒體的介質也從新興媒體的“網絡媒體”、“手機媒體”、“互動電視”,到新興媒體的“車載移動電視”、“樓宇電視”、“戶外高清視頻"等不一而足。內涵與外延的混亂不清,邊界與范疇的模糊不明,既反映出新媒體發展之快、變化之多,也說明關于新媒體的研究目前尚不成熟、不系統。在當前人們對新媒體沒有一個清晰的、一致認可的定義的狀況下,我們沒有糾纏于概念、特征、類型等學歷認知,而是從更為現實和務實的角度出發,抓住”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技術維度和“雙向傳播、用戶創造內容”的傳播維度兩個指標,把新媒體限定為“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兩大類型,由此確定新媒體編輯的對象與框架。
特性:
1. 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呈現出碎片化傾向,新媒體正是迎合了這種需求而生的。
2.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代媒體在傳播的訴求方面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對于網絡電視和手機電視而言,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
3.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
4.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
特點總結為:
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
科技博客
科技博客曾經作為眾多博客類型中的一個分支,科技博客大多是由一些資深TMT從業者憑興趣撰寫。而在海外,Tech Crunch等科技博客已流行多年,影響力不亞于傳統媒體,有的文章甚至會對國際IT大佬公司的股價產生直接影響。
這些科技博客有各種流派,有的脫胎于門戶網站,比如新浪創事記、騰訊科技;有的是傳統媒體人出來做的,如鈦媒體、虎嗅網、福榮互聯、海納在線。所以更偏重評論和商業分析;有的脫胎于傳統媒體,如創業家、福榮互聯、21世紀商業評論、極客公園、快鯉魚等。
科技博客大多是由一些從業者憑興趣撰寫??萍疾┛透饔刑厣謩e具有文藝范兒、創新范兒、專業主義范兒;同時又都號稱“獨立”,不發軟文,不發有償新聞。
手機媒體
手機媒體,開創媒體新時代。
楊春蘭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機已不再單單是通訊工具,它還擔當起了‘第五媒體’的重任”。對手機廣播的研究不外乎“政策支持”和“運營模式”的探索,有學者就此分析了其典型的運行模式,并且提出在手機媒體產業鏈中,“內容提供商、移動網絡運營商和終端設備制造商之間,如何相互合作發展是非常關鍵的?!?/p>
還有研究者則著重在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廣告互動上進行了一些探討,認為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政策上來看,手機媒體成為新廣告媒介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并分析了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廣告之間的互動形式和廣告互動中存在的不足。
對于手機電視的發展趨勢,有學者卻認為,盡管新技術的狂熱崇拜者及追隨者們,堅信手機電視是新技術催生下的又一顆金蛋,但手機電視受到受眾心理、內容和媒介繁榮的制約,因此“手機電視是輔助媒介的主流想像”,“技術的指揮棒為人類指向的下一站,有可能是‘技術的高地’,也有可能是‘技術的漩渦’”。
有學者認為,“現在也許還沒有人認為手機報紙的用戶會趕上或超過報紙網絡版或印刷版的讀者數量。但是,手機報紙確實是用一種21世紀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聞又忙于行路的公眾提供了一種快樂閱讀的享受”。
數字電視,產業鏈有望增長。
作為新媒體之一的數字電視同樣在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廣電總局正式將2004年定為“數字電視年”,并計劃2005年完成3000萬用戶的目標。2005年對數字電視的研究依然集中呼吁加快完善廣電政策的制定,以有利于數字電視產業鏈的增長。有人指出,“可以預見,快速增長的數字電視用戶將推動傳媒產業價值鏈的快速發展,雖然要實現市場意義上的盈利仍需要一段時間的培育,但作為政府作用的體現,傳媒產業政策的放開、數字電視產業政策的推進為傳媒企業指明了發展道路,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p>
還有文章從實證調查入手,對數字電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浙江傳媒學院課題組通過市場調查數據說明:“數字電視點潛在用戶的經濟承受能力是影響數字電視發展前景的決定性因素”。
另外,還有學者提出了數字付費推廣的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發展模式,即認為數字電視應該有獨特的銷售主張,因為數字電視是“技術層面”和“內容層面”兩者合一的綜合體,而且必須以后者為核心,否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老年人收視群體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有專家提出,老年受眾是付費數字電視的潛在用戶之一。因此付費數字電視要兼顧老年人,啟動老年市場。
移動電視
移動電視,強制收視的是與非。
作為一種新興媒體,移動電視的發展迅速是人們所始料未及的,它具有覆蓋廣、反映迅速、移動性強的特點,除了傳統媒體的宣傳和欣賞功能外,還具備城市應急信息發布的功能。
對于公交移動電視來說,“強迫收視”是其最大的特點。有學者認為:“公交移動電視的強制性傳播使得受眾身在公交車上,沒有選擇電視頻道的余地。這種受眾被動接收狀態,無疑會降低公交移動電視的收視率,然而目前尚無良策改變這種狀態”。
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他們提出:“傳播內容的強制性有利于拓展‘無聊經濟’巨大利潤空間”,“移動電視正是抓住了受眾在乘車、等候電梯等短暫的無聊空間進行強制性傳播,使得消費者在別無選擇時被它俘獲,這對于某些預設好的內容(比如廣告)來說,傳播效果更佳”。
還有學者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這種強制收視的缺陷:“公交移動電視雖然為乘客提供了電視節目,但也必須保護乘客的公共利益”。
博客
博客,顛覆傳統的傳播方式。
從2002年博客正式在中國興起以來,學界對它的研究就沒有中斷過。2005年對博客的研究依然方興未艾,較之于以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且考量的角度更加多樣化。博客的發展使得有的研究者對其充滿了信心,“信息爆炸的互聯網也的確需要具備信息收集、闡釋、整理能力,同時提供個人想法的信息收集者,無論是否走向商業道路,無論是否代表個人或機構或政府組織,博客們有望成為公眾的網絡信息代言人?!?/p>
還有學者對博客傳播中的傳者進行分析,認為博客實現了多重的傳播效果,“即橫跨人內傳播、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3種類型?!蓖瑫r,還指出博客傳者的傳播動機與“外部環境的擠壓、內心需求和經濟利益的驅動”等幾方面的因素有關。
從傳播學角度對博客的研究中,有學者總結了博客的傳播模式及傳播性質,認為“博客突破傳統的網絡傳播,實現了個人性和公共性的結合”。
對于博客的自由問題,有學者認為,博客的即時性、自主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為人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話語自由,這種自由顛覆了“把關人”的概念,但事實上,博客世界里的自由同時也帶了很多負面的東西,需要網民有自律的意識。
播客
播客,新一代的廣播。
“播客”是2005年新聞傳播學術期刊上的又一個讓人們耳目一新的詞匯?!巴?1世紀初低調誕生的博客相比,播客似乎一問世就受到了人們的特別關注?!薄巴ǔV赴涯切┳晕忆浿茝V播節目并通過網絡發布的人稱為播客?!?/p>
2005年8月,上海還舉辦了中國首屆播客大賽。對于“播客”的研究始終避免不了與“博客”的對比。有人認為,“如果說博客是新一代的報紙,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廣播?!?/p>
朱紅梅撰文主要從傳播學的角度對“播客”現象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她認為,播客實現了從文字傳播向音頻、視頻傳播轉化,增加了娛樂成分。播客還滿足了人們自我表達、張揚個性的需求,同時還加強了媒介匯流與互動。并且,播客將來會從業余走向專業,從免費走向收費,免費與收費播客共存。
1、傳播與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2、信息量大,內容豐富
3、低成本全球傳播
4、檢索便捷
5、多媒體傳播
6、超文本
7、互動性